【拒學】與【繭居】有解了! 馬大元醫師 / 林姿吟職能治療師
馬大元 馬大元
77.7K subscribers
32,094 views
1K

 Published On Jun 11, 2021

**改善拒學與繭居的最有效的兩種模式是什麼?
**關於拒學與繭居的兩個好消息是什麼?
繭居的定義:無法工作、讀書,未投入有意義的活動,甚至自我封閉於最小範圍,達半年以上。常被稱為宅男宅女、家裡蹲、啃老族等。
統計資料:據東亞(日、韓、香港)統計約1-2%年輕人為繭居族,男性居多佔七成,日本約有百萬人,多數在30歲以下,但有逐漸高齡化的趨勢。
典型型態與特徵:
幼年或學生時期開始:矛盾依附(既期待又怕受傷害)、易焦慮(含分離焦慮)、迴避有挑戰的情境、拖延症、情感淡漠、社交能力不佳、懼學、憂鬱、退縮、孤立、拒學。延續至離開教育體系。亦有可能包裝成在準備升學考試、準備國家考試、待業、做投資、電競等。常合併網路成癮。
最大難題:不論是否身心受苦,大多缺乏動機,不願尋求溝通與協助。
繭居的原因:
1. 精神疾病:非典型性憂鬱症、精神官能症(包含社交焦慮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、選擇性緘默等)、創傷、亞斯伯格症、性格異常(A類、畏避型、依賴型、強迫型、被動攻擊型等)、網路成癮(遊戲成癮)等。
2. 環境因素:父母過度保護或否定、不當管教方式(高壓、忽略、雙重束縛等)、體驗貧乏的童年、不良的教育制度、不友善的環境(如霸凌、排擠、過度競爭、缺乏舞台與高峰體驗等)、景氣、同儕文化、過早接觸3C等。
3. 體質:常造成身心不適或能量低落,例如直立性失調、發炎體質、腸道生態不佳、缺乏運動、日照/光害等。
如何因應:
1. 需偵測是否有危險性,如自殺、傷人。
2. 如已達疾病程度,需提供合適精神醫療、心理治療及家族治療。
3. 缺乏動機者,可尋求公家機關介入。有危險性時可強制住院或強制社區治療。
4. 家庭互動或家庭功能不佳者,父母或其他家人先尋求協助並做出改變。
5. 家人不該做的:叨唸、比較、冷嘲熱諷、批判、建議、恐嚇、臭臉、病態共生(議題不分)等。
6. 家人可以做的:明確的遊戲規則(如零用錢、家事分擔等)、溫柔但堅定的態度、同理、開放式問句、變通的溝通方式(如紙條、訊息等)、重點是要做到自己的心情與人生都不受影響。
7. 結論:通常越接納,越能重建溝通,改變也會越快出現。

**隔周日台灣時間晚間8點馬醫師直播+問答,歡迎一同參與喔!
**歡迎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,會員收入將轉作為公益用途,與馬醫師夫婦一起為社會盡一份心力:https://reurl.cc/dGK47D
【馬大元診所】粉絲專頁:  / mdyclinic  
【馬大元診所】網頁:https://mdycliniccom.wordpress.com/
【馬大元】YouTube頻道:   / @drmdy  
馬醫師精選營養品【好心情研究社】:https://www.pms11111.com
馬醫師著作:
《導演症候群》、《心靈影像的力量》、《小心!你被催眠了!》

show more

Share/Embed